您好,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!

2.jpg

谢淑萍:用心看病就是成就自我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5-07-27

“我今年 70 整,但每周出门诊我不觉得累,反而挺快乐!”被患者包围的神经内科谢淑萍主任这样说。

一周四次门诊为更多患者解决疾病问题

端午小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,有谢主任的专家门诊,不到 9 点,患者已经加到了 40 多号。一位 66 岁的大爷说自己没觉得哪不舒服,就是去年查出动脉硬化。谢主任看过病历和影像资料,表示老人除了动脉硬化之外没有别的问题,坚持戒烟,注意保护心脏,不要过度锻炼就可以了。家属却反复询问是否需要再拍一次片子看看,谢主任听了正色道,“您近期的片子没有问题,做影像检查有对身体有伤害,如果没有大问题我却还让您再去拍一次,那就是我这个做医生的医德有问题。”患者和家属听了一愣,频频点头说以后来复查还会来找谢主任。谢主任爽快答应,起身送这一家人出去。

40 多个号,一刻不停的看到 12 点多才看完,这样的门诊谢主任一周要出四次,她表示 :“既然患者来找我,就没理由拒绝,能多看一个患者就多帮他们解决些问题,也是给我们这些做医生的积累经验,这是好事。”

执着钻研只为让患者看好病

1969 年,刚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谢淑萍对今后的医学之路该如何走,脑中是一片空白。分配到神经内科后,先到内科轮转了一年,跟着周雪堂医生和李淑迦护士长耳濡目染,谢淑萍养成了严谨、精益求精的临床作风。回到神经内科,她跟随肖振祥教授学习,更养成了遇到难题勤查、勤思考、勤记录的科研习惯,从此打开思路,小论文等科研成果不断,步步成长,到 1986年更是担任医院科研办公室副主任。

在神经内科肖振祥教授的指导下,谢淑萍诊治了各种各样的脑囊虫病患者。囊虫患者的影像非常多,谢淑萍见到片子就要留下资料,她拿相机拍、拿近摄镜拍,拍下之后再转而洗成幻灯片,在囊虫病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影像资料;同时,她跟踪每个患者,不断总结经验,抓住治疗重点。1983 年起,陆续发表《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 150 例的临床分析》、《脑囊虫病 375例的脑脊液分析》等论文,在脑囊虫病的诊断治疗中闯出了新路,国内领先,建立了一套标准治疗方案,并多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。

她接诊过一个农村来的 11 岁男孩,从收治阶段开始,神经内科、病理科、药剂科等就通力合作,丁育基、徐庆忠等专家参与其中,活检、确诊、用药到稳定病情只用了7天, 也是宣武医院诊治的第一例弓形虫病患者。

临床工作中,谢淑萍对一例 38 岁女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,通过基因检测、药理活检等诊断为“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学脑动脉病”,即 CADASIL,一种极为罕见的脑血管病。2000 年, 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》刊登谢淑萍等人的研究,报道了国内第一个 CADASIL 家系,引起学界高度关注。

40 多年的临床实践,谢淑萍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诊疗和科研思路,在脱髓鞘、多发性硬化、脑胶质瘤等神经内科系统各种疾病诊治,尤其是较疑难疾病的定位、定性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
用心看病就是成就自我

从医 46 年,谢淑萍说自己对宣武医院、对神经内科很有感情,并且热爱医生这个职业,她已经习惯了忙碌,习惯了每周出诊、参加疑难病例查房,即便工作量大或者有些患者对她的工作不理解, 她也从未感到委屈、不高兴,也没想过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。

她说,行医最高的境界是“用心看病”,也就是不单单用手触诊、用脑思考,而是把患者当作完整的人,结合患者病情、家庭情况等,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,减轻患者负担,看好病的同时也锻炼了医生的能力。

“一个医生,临床拿得起来,其他方面才跟得上。”从 1996 年,谢淑萍成为神经内科主任医师,之后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,在诊疗和教学中,她一直坚持,医生要重视临床,在实践中尽自己所能解决问题,不明白的问题,一定要想办法搞明白,不放弃对每个患者的治疗。如今,谢淑萍培养出的众多研究生已成为神经内科的顶梁柱。谢主任为自己的学生骄傲,2008 年退休的她也仍然学习不止、科研不止,她希望能为宣医、为科室、为慕名而来的患者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 文 / 于涵秋